编辑推荐:
他们彷徨、丧气、迷茫他们受过良好教育,生活优裕他们是一代年少有为,却对时代背景无力改变的年轻人他们灵魂早衰,厌倦生活,对一切漠然他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觉得自己被时代所排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多余的人俄国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多余的人"形象毕巧林--一个有着大好前程的贵族军官,女人们对他如痴如狂,是如何将一手好牌得稀烂,走向漫漫作死之路?
内容简介:
渴求意义的人突然面对无意义的世界,首先表现出两种心态。听天由命地受无意义:颓废。慷慨激昂地反抗无意义:悲壮。还有第三种心态:厌倦。十九世纪俄国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家有庄园与农奴,生活优裕受到良好教育。在高压统治下,社会意识初启蒙,他们空怀一腔热血,不满现实、渴望有所作为,却又屡屡碰壁无力改变阶级现状而变得痛苦、消沉、愤世嫉俗、蔑视一切生活道德规范。这种不肯受又不肯反抗的厌倦情绪体现到俄国文学上,是一系列"多余的人"形象的出现。总是在追求意义,却总是求而不得。他们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甚至是诚实正直的。所做的任何努力,带给别人的都是伤害。*终自己的灵魂也在这种深不可测的失落中渐渐被腐蚀掉,变得更加行尸走肉。但这种厌生慕死的心理,似乎很贴近于当下的"小确丧"。每个时代都有这样"多余的人",因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以致于觉得自己被时代所排斥,是一个可有可不有的人。上承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是不可绕过的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浓缩了俄国一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莱蒙托夫《多余的人》,是俄国社会心理小说的端之作,是一部游记,也是日记、爱情历险和忏悔录。
作者简介:
莱蒙托夫作者普希金后俄国又一伟大诗人,别林斯基誉其为"民族诗人"生于莫斯科,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通晓多门外语,绘画天分奇高考莫斯科大学,后转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因悼念普希金的《诗人之死》,名声大噪,后被当局多次流放27岁时,因病移居疗养院,与退伍少校决斗而死生前仅出版一部诗集和长篇小说《多余的人》(曾名《当代英雄》)一生经历与笔下的毕巧林,出奇相似。力冈译者原名王桂荣,俄苏文学翻译家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俄语专业,后分配至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在生命后20年里,翻译了近700万字的俄苏文学作品代表译作:《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日瓦戈医生》《白轮船》《多余的人》《猎人笔记》等余振书中黑页诗歌翻译者原名李毓珍,俄苏文学翻译家代表译作:《普希金长诗全集》《莱蒙托夫抒情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