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个国有汽车厂的职工居民生活场域为田野地点,阐释了在当下的市场经济转型中,东北老工业国企生活区“后单位社会”中的“文化遗留物”,即人们对“家园感”的留恋,这种文化特质能够促进企业“社会事业管理”方面的升级和当地基层社会的治理创新。作者认为,通过对汽车厂生活区田野资料进行的分析与总结,我们能将这一微观的民族志经验拓展成可称之为“单位社区”的“理想类型”,并从中发现对此进行良性治理的创新逻辑。本文缘起于国企改制战略下东北传统单位社区内在结构的变迁,以职工居民群体为研究对象,意图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在经济与市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改革时期,传统工业国企的职工居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活区域发生了何种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又将社区治理方式的创新引向何处?同时,本文重点想要追问的是,在单位社区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职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又进一步发生了怎样的文化转型?汽车厂“单位办社会”的历史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集体记忆与文化惯性?这些“文化遗留物”对他们生活实践中的价值判断有什么影响?在当下的“后单位时代”,职工居民为何对过去的生活心生怀旧,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行动和人际网络又经历着哪些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