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阳悦读网
VIP购买
分类页面广告
指禅医案
作者: 贺季衡
格式:
mobi/epub/pdf/awz3
浏览量:
203次
扫描关注公众号
扫码关注公众号

温馨提示:书籍来自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学习试读,下载后请24小时内删除,侵权删(联系:1401211620@qq.com)

所属分类:
点击下载
收藏该图书
图书中部
图书详情
编辑推荐:
央视热播剧《老中医》现实版孟河医派学术精品!医者仁心《老中医》博施济众 孟 河 派学术精品 守 初 心我无他长,惟症值危疑,必辨明负责,天幸果十起八九,世有知我者,庶于医案中得之。——贺季衡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孟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孟河医家的声名大扬。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倍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孟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孟河医家,*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由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费家*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年)、费绳甫(1851-1914年)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诊而闻名上海。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至马培之(1820-1903年)呼声*,影响*。1880年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名声大振。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著”的声誉。从此以后;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他从马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内容简介:
《指禅医案》涵盖内、外、妇、儿、喉科及杂病。体现如下特:一、案例有独立的,如一诊二诊的,更有完整的,如连续数诊或数十诊的,从始的病危,到转危为安,至好转痊愈。这种完整的病案在各门中均有一定的涵盖。二、急诊病案的治疗及转归,对于当今中医治疗急诊有很好的借鉴和研究意义。三、理、法、方、药,条分缕析,病情的退转化以及预后转归,分析精辟到位。四、选方立法,灵活多变。用药细腻,彰显贺派的“轻、空、灵”特。
作者简介:
贺钧(1866-1934)字季衡,又字寄痕。清末民初杰出中医临床大家。江苏丹阳人。1880年师从孟河四大家之马培之先生习医,受业6年,学成归里,得先生赠言:“五门衣钵在子矣。”贺钧挂牌行医时未及弱冠,而立之年即声名鹊起,至民国初年医名大振,创了孟河马派之支流——独树一帜的丹阳贺派,求医者络绎不绝,拜师者纷至沓来。先后被聘为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江苏省国医馆董事。临证、读书、指导学生之余,仍坚持撰写医学笔记,完成《指禅室随笔》与《诊余墨审》。他常常勉励学生:“学无止境,医学精微深奥,非浅者所易窥。”“医学微奥,系人生死,不可不慎”。
详情数据包
0.2229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