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位老中医的民国生活札记。阿城、沈昌文、王学泰、赵珩、雷颐中,鼎力推荐!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好!——阿城这样的书,让我这个当年上海的“小瘪三”大眼界!——沈昌文时代的写真,生活的侧影,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记忆的消失……——赵珩该书作者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我童年时,是使用银元的时代。“银元”早期在上海,叫做“银饼”,这是咸丰六年(1857)上海富商私家所铸造的。这些富商都是经营“沙船”生意的。所谓沙船,是十丈有余的木杆大帆船,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了石子和泥土,叫做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种沙船厂,雇用员工数以百计,每月发工资时,免得称量碎银引起争执,所以就由富商王永盛(即王信义沙船厂)、郁深盛(即郁子丰沙船厂)等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饼有白银五钱。银饼是用手工成的。这种银饼,是咸丰五年(1856)所铸,我也见过。后来墨西哥的银元(俗称墨银)流中国,这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外国人到中国来物品,都使用这种银元。
作者简介: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8年,创办国内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