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一部人人看得懂的经济学家如何影响社会的通识佳作。通俗解读近半个世纪重要的经济学家及其新思想如何影响今天的经济政策。着笔墨于知名经济学家,奇闻逸事能以小见大,以个体见历史,引人胜。 2.重新审视当下的经济社会热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挑战。有历史纵横感,娓娓道来,似为窥见未来推一扇窗。用197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机近半世纪的时间跨度,来梳理市场竞争和去监管政策带来的利弊。 3.新颖角度解读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变迁逻辑,深度揭示经济政策反思。财经媒体人笔下的20世纪经济思想史,犀利解释经济原理原委。 4.文笔深而浅出,论证透彻而翔实,见解独到而深刻。以经济视角看世界版图,以经济故事看世界秩序,以经济发展看当代之局,以经济人物看历史变迁,造多维切面,读来津津有味却又发人深省。
内容简介:
当我们遇到诸如公共政策、全球化、市场竞争、去监管、垄断、效率、公平、贫富差距、数字经济等经济问题,经济学家能告诉我们什么? 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在美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人们一度认为,经济学家的专业知识能为政府决策带来精确性和严谨性,但金融危机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这本书将1969—2008年的40年称为“经济学家时刻”,讲述了经济学家的错误预言、自由市场的演,以及由于高度推崇市场而导致的社会断裂。 这本书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在美国政治与社会中的作用很小,处于边缘地位。当“二战”后的繁荣始消退时,经济学家的影响力和权力也随之上升,逐渐走到中央舞台,影响并参与政策的制定。结果是,一方面,这些经济学家及其思想重塑了现代世界,释放了企业活力,为全球化扫清了道路;另一方面,繁荣的代价是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一味地拥抱市场反而牺牲了经济平等和后代福祉。
作者简介:
作者: 本雅明·阿佩尔鲍姆(Binyamin Appelbaum)《纽约时报》首席商业与经济作家,编辑,记者。2010—2019年担任《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负责报道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政策。曾在《夏洛特观察家》工作,关于次级贷款的报告赢得了乔治·波尔克奖,并获得了2008年普利策奖围奖。 译者: 苏京春 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译有《经济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逻辑》《通往衰败之路》等。 王睦 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