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社会文明与否的标志在于政策制定者和每个社会成员会关注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关注他们的基本生存状况和权利,关注公平与正义,关注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和乡村还有很大差距;甚至已经城市创业、生活工作的年轻人,由于一纸户籍,也难以享受同城里人相同的待遇。《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一书的作者以学者的情怀,政策研究者的理性,直面城镇化过程中热、难问题,带来城镇化改革十问,并试图回答和破解这些问题。一问:如何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距?二问:中国城镇化所需的土地到底够还是不够?三问:为什么不能给“农民工”户籍?四问:能否解决“农民工”城后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五问:城镇化到底是集约利用了资源,减少污染;还是浪费了资源,增加污染?六问:怎样才能让农民工落户城镇?七问:如何实现“农民工”家乡宅基地的有效退出?八问:从“半城镇化”到城镇化的路还有多远?九问:为什么城镇化是改革的突破口?十问:30年前我们为什么出发——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城镇化改革,涉及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如何**限度地保障各方利益并实现社会公平,既是改革的突破口,也与改革成败利害攸关。
内容简介:
当前,改革已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庞大而复杂的改革对象,从哪里突破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一书,从改革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提出以城镇化作为重突破来推整体改革,深探讨了改革和城镇化问题。城镇化能否为实现2.6亿农民工的城镇梦提供历史契机?城镇化与以往“半城镇化”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城镇化应选择怎样的战略模式?将农民工纳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应如何测算、从哪里手?如何破解城镇化的难——农民工住房?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农民工房能否起到经济增长“启动器”的作用?对这些大众关心的热问题,作者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以学者的情怀、政策研究者的理性,通过大量数据和具体事例,采用通俗化的语言行了阐述。城镇化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将收获丰厚的改革红利,这是一条荆棘与鲜花共生之路。
作者简介:
赵俊超,男,1976年出生,河北邯郸人。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长期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在《求是》、《改革》、《经济学动态》、《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世界》、《科学学研究》、《中国发展观察》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2005年出版《农民问题新探》。2012年出版《中国留守儿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