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七月初,韓劇〈蚩尤天皇〉引起一陣風波。這可不是一件「吹皺一池春水」的小事,蓋韓國人居然爬到中國人頭上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中華五千年悠久文化」,這五千年打哪來?就是打黃帝開始。換句話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而這位共同祖先的偉大功績就是打敗了蚩尤。 再長大一點,學到「箕子是韓國人的祖先,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也就是說,韓國人與日本人也都是黃帝子孫。講一個題外話:清康熙時,派駐福州主持對台談判的欽差大臣明珠就派使者對鄭經說,兩岸關係可以「如箕子之朝鮮,徐福之日本」,意謂「承認是中國人,就一切好說」。──兩岸關係是題外話,但是中國人包括與朝鮮人同樣源出長白山(韓國稱「白頭山」)的滿洲人也認定箕子是韓國人的祖先,這可是正經話! 如今,韓國人居然「數典忘祖」不說,居然還「捏造歷史」,說蚩尤打敗了黃帝,且成為韓國人的祖先──不但中國人成了輸家的後代,韓國人是贏家的後代,而且那位贏家蚩尤還是一位寬宏大量的英雄,他在涿鹿打敗黃帝之後,居然將華北的肥沃田野拱手讓給輸家黃帝,自己則跑到朝鮮半島去。 那邏輯看起來是不通的,可是人家就這樣寫了,連編劇也這樣演了,你能怎樣?真的讓箕子去跟蚩尤打一仗,來決定誰是韓國人的祖先嗎?話說回來,蚩尤是傳說中的人物,可是箕子呢?箕子是實際存在過的人嗎? 有啊!《史記》上有箕子這個人的記載啊!可是那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呢?那是商朝末年,不是嗎?那商朝末年又是哪個年代呢?例如是公元前多少年呢?這個問題,《史記》沒有答案,《史記》全書有確切年代始於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四一年。換句話說,司馬遷有真憑實據,或說有官方紀錄的史料,始自公元前八四一年。在此之前的資料,皆來自秦始皇焚書大劫之後的散亂玉版圖籍,賴漢朝立國後的廣為搜集,「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亦即司馬遷世襲的太史公一職的家傳資料庫:以及這位大師遍遊江、淮、沅、湘、汶、泗、鄒、嶧、鄱、薛、彭城、梁、楚、巴蜀、邛、笮、昆明的採集所得。 然而,由於司馬遷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謹,凡是「古文咸不同,乖異者皆棄之」。如此態度與原則之下,好處是司馬遷在〈殷本紀〉裡列出的每一位商朝帝王的名字,如今都可以在考古標本中得到支持,亦即《史記》是一部嚴謹的史書,我們有理由相信〈夏本紀〉乃至〈五帝本紀〉中的記載是出自同樣嚴謹的態度,因此應具同樣的可信度。但是,壞處就在司馬遷將那些他認為「乖異」的資料「棄之」──如果保存下來,留到今天,說不定新的考古資料會讓其中一部分「敗部復活!」 讓我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商周出版編輯黃美娟小姐給我看了這本《考古中國》的簡體字版(編按:原書名《千古學案:夏商周斷代工程紀實》。)。